徐艺波个人网站 | Make everything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 Albert Einstein | ||
| 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贴一下。 | |||
| 你的支持,让我们做的更好。 | |||
自己一直在期待前辈能写一些人生的经历,使得我们不用在重新摸索。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自己一直都没有这样一位过来人讲讲你应该怎么走,在这个阶段你应该做什么。至少在大学,我不会过得如何的狼狈:挂了三年课程,每天都在审视自己,每天都把握不住自己,大半时间自己都自卑到极点。这也是为什么到后来大学毕业:自己烧掉了所有高三、大学的书本,并打算这辈子不再回母校一次,不再和大学的同学联系,自己实在是太痛苦了,一想到这些事、这些人,过去的一幕幕渐渐又都刺激这自己的灵魂。工作两年多,时间冲淡了一起,我的一位老同学说:“无论好经历坏经历,都是好事情”,抛开语言表面的东西,我还是挺欣赏这句话的,这也使得我能重新去看待过去,写下这篇文章,一来勉励自己,二来也希望对后来人一点参考。
自己是个智商一般的人,小学一张奖状都没有拿到,玩的很疯。自己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自己也非常想拿到一张,这在当时应该是给父母最好的报答了。每次开学发奖状的时候,我都在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实际上,我是那种三分钟热度类型的,自己的意志力只能维持自己三两天,后来又是和往常一样的皮打皮闹。小学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自己加入了鼓号队,每天可以不学习,吹小号,这我当时很喜欢,而且每次吹完,还有cookie吃,呵呵。要说比较后悔的事情,那就是早早的戴上了眼睛,可恶的小学,每天都是N多的家庭作业(现在的孩子跟可怜~),自己当时及其的盼望升入初中,因为初中没有家庭作业。童年,玩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初中是我最值得怀念的三年,我想我的一生都受益这段三年的经历。遇到两位良师,较早的改变了人生轨迹。
初一,我遇到了第一位我内心最敬佩的老师(班主任),她也是刚从我们市里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年轻,也很漂亮。她做事的风格:赏罚分明。早上迟到,你就倒霉了,一定少不了一顿恶批。当时我早上起的巨晚(小孩子都这样),开学第一天自己倒没有迟到,第二天,我妈没有叫醒我,迟到了,记得当时哭了,我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老师的批评。到了学校,该发生的都发生了,自己站在教室的门口被批十多分钟。那天的心情自然很差,到了放学时间,她向我们问一些问题,问到我时,态度和问别人的一样,早上的批评并没有使她对我有成见(现在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吧)。渐渐的,自己也不知不觉中按照她的节奏步上了三好学生的道路。早上起来,学习1个多小时;中午回家,学习一会;放学回家,吃点东西,学习,读到这里也也许会觉得我的生活一定很乏味,但实际上并不是。当时的我就像一个爱吃青草的驴,老师老师拿着青草在青马晃悠,自己很是高兴的跟着,而且我很清楚,只要好好跟着,一会就有青草吃。这样学习变成了一种快乐、每天过得都很充实。但自己的调皮的个性依旧没有改变,下课后玩的依旧很疯,自己好像在学校一点都不用心去学习,老是跟老师作对。初一就这样一天天的度过,期末出成绩的时候,我同学说我被评为三好学生了,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我的印象里,那些小学的三好学生都是很累的,像我这样每天都快快乐乐的人,怎么忽的成了三好学生了。自己也第一次拿到了奖状。做的出色跟活得很累没有关系
初二,她还是我们的班主任。自己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一直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力。老师说谁谁写的字比较漂亮,回去立马我就买了庞中华的字帖,闲着就练一会。一个不知道任何学习方法、捷径的人,做事纯粹出于自己内心强烈的一定要作好的意志,加上自己的勤奋,还有老师的引导(在自己偏离轨道的时候调整一下),那个时候,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实现了。当这样的事情在时间的积累下,渐渐的变成了自己的一种心态。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初二结束后,班主任要离开了(她的家里我们学校非常远),记得当时自己的心情特别的沉重,就像看一部非常好看连续剧,自己都融入到连续剧中了,连续剧看完了,脑力一片空白,面对以后的日子,不知道如何继续。当时就在想,如何有这样以为老师或者朋友能够伴随自己的一生,那该是多么幸福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初三,班主任还是离开了,但自己的运气还不错。自己又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教我们代数),很有人格魅力:写字很漂亮、做事很干练…但他给我最大的影响还是在数学上。有一段时间,下课后,他都会留一道数学难题,叫我们解决,做对了发一本数学杂志。我很希望得到奖励,一回家就去做这道难题,一晚上都花费在这上面了(其他科目花的时间少了一些,但我也奇怪为什么自己没有偏科),难题解决了。后来几乎所有的奖品都被我拿到了。到后来,在数学上,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数学难题了,难一点的题目,多花一点时间,最后总能解决。自己做难题的能力很强,但遇到简单的题目,倒老事犯错,现在想来这跟平时的学习方式有关。后来,自己买了本非常深的数学教程,里面许多题目都超出了初中的范围,和同学打赌一定要在寒假里做完,为了不失言,寒假了研究了一个寒假,但后来还是没有做完,太难了。到升高中的时候,数学120分,得了119分。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高中几分之差没有考上统招的,交了4千血汗钱才来到这所县重点高中。也开始了寄宿生活,不太喜欢这样的日子。高中没有遇到一位自己很是敬佩的老师,凭借着自己的勤奋,自己的成绩还不错,但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外部压力,打乱了内心的节奏,高考一塌糊涂。
高一,我进去在班级里是第十五名,第一次期末考试,就来了个翻盘,跑到二三十名去了,化学考了个不及格。自己本身就是花钱进去的,有点自卑,所以我自己内心对自己很严格。早上,我早起一点;吃饭,我晚去一点,脑力劳动几乎变成了自己的工作了,很少花时间去锻炼,像初中那样敞开心怀去玩了。当时想为了取得好成绩,玩不是必须的。第二次考试,考了第十名,还算不错。自己还在努力。凭借着初中的数学功底,自己数学上有着非常的优势(激烈的竞争让人把兴趣变成了砝码)。到了高一结束,自己差不多在班级前七名的位置,但高中的名次没有初中那么稳定,每个人都是各地筛选过来的,都有自己的优势。
高二,班上有个人不用学习,却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绩。我当时想:肯定这些人掌握了特别好的学习方法,我坐在他后面,有意无意的看他每天做些什么事情。自己也不断的去借鉴其他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不再是为了奖励或者喜欢学这个,而是为了能取得好成绩。还好,自己渐渐的喜欢上了有机化学(如果不是相见恨晚,我想我后来会包括有机化学一类的专业)。在我迷上化学后,每次化学老师的自习课,我都会问一些问题。化学第一次考试,自己考的并不理想,很多不应该比我考的好的人取得了好的成绩。应试教育是有捷径的,但这条路不会延续太远;量变引起质变。这一段时期日子很难过,自己努力了,结果却不是自己期望的。第二次考试,自己以绝对的优势拿了第一名。这个时候,算是达到了自己在主观要求自己取得好成绩的状态下的巅峰。数学、化学、生物都是第一名。一进高中的时候,高中的数学老师有点瞧不起我,我那股倔劲来了,你也是看不起我,我越要做给你看看。但我取得数学第一,他也不得不改变对我的态度。站在山峰的感觉很好,但高出不胜寒。没有内心爱好的自然引导,使得后来我不得不面对衰退。自然调节不是最优的,但往往是最稳定的。
高三,压力、压力、压力,打乱了节奏,打乱了度。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我在山峰上又呆了一段时间。但我却把这当成一种正确的信息,为了保持好成绩,依旧在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早已不知道什么是爱好,每天就是闷着头做永远也做不完的题,典型的书呆子,教室-食堂-宿舍每天都在重复。生活的不和谐,时间的积累,一步一步侵蚀这自己的思想,到后来,乱了一切分寸。做题,脑袋一片空白。雪上加霜,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极端变态的日程表,从早上起来到晚上自习结束要做的事情,什么时间看什么书,花多长的时间。但是对生活丧失了乐趣,原先考试前,对自己都有一个好的把握,可是此时,每次考试,连做一道题目争取与否都不能确信。后来,要高考了,大病一场。压力压的。高考填志愿的时候,要么包括有机化学,要么就是数学,后来还是选择数学,毕竟自己喜欢数学的时间比较早。高考,521分,那个时候,对一切都漠然了,第一、第二志愿都没有录取,进了天津工业大学。痛苦依旧在延续…
大学,过去的、当时的、内部的、外部的压力汇在一起了,我像个背着几百公斤的炸药的战地士兵,每时每刻都在压力下挨日子。每天都是痛苦,苦的日子多了,渐渐人的感觉淡化了,变成了疯子,自己像个是个海洋中的一个孤岛,如此的有个性,以至于没人敢靠近…
大一,第一次从农村来到城市,没有看到期望看到的,失望;刚来报到的路上,遇到天津无赖,对天津的印象很差。自己内心痛苦的事情太多了,使得自己变得与世隔绝。每天就剩下学习了。这么大的压力,是不可能学进去的,学不进去,就硬塞。每天都是跟自己的意志较劲。自己也时不时的去思考过去到底错在哪里,思考多了,渐渐的期望能从哲学书中找到答案。疯狂的从图书馆借书,借来了,也看不进去,看不进去就强迫自己看。大一的时候,计算机这东西还是个蛮新鲜的东西,自己对它也比较感兴趣。智商低,整天抱着大一的计算机基础教程看,考试第一个交卷,考了个第一,嘿嘿。大一还是蛮值得怀念的,自己拿了奖学金。表面上似乎跟自己较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实际上暴风雨还在后头。
大二,当时我们数学与应用数学可以包括软件二学位。我内心是很瞧不起大学的质量(我想主要是想找个发泄点发泄一下)。所以我跟父母说,我不报考软件二学位了,拿那个钱买台电脑自己自学吧,父母同意了。有了电脑,世界倒过来了。开始我还非常希望大二能像大一那样,有一次,抱着一摞书跑到自习教室去,坐下去,我实在呆不下去了,再这样下去,我非被自己逼疯不可,内心深处的拒绝使得我不得不迈出反抗的第一部。从此,我几乎不去自习教室,叛逆的心理使得自己做事很极端。结果到头来,我是最终的受害者。挂了10学分,每个学分80人民币,800块。我知道父母赚钱不易,每次学期回来带的生活费很少。交了800块,我几乎快弹尽粮绝了。我现在都不知道当时自己是怎么过的那个学期。这个时候,很喜欢听Beyond的歌曲,何时才能冲开一切,不交补考费啊。(黄家驹是我见过的最有才的歌手了,唱歌、作词、作曲,歌词都非常有深度。)
计算机自己是一路自学的,自学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对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只有个概念认识,慢慢的学着装软件、装驱动,后来学习制作网站。制作网站,不需要动太多脑子就可以做,这对我很合适,而且HTML代码,随时都可以从网上借鉴、参考,做了几个月后,觉得这东西没有什么技术可言,正好那个时候ASP挺流行,就学习这个,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借了一本台湾人(李劲)写的ASP教程,按照书中的例子,自己学的很快,后来给社会上的人做了一个ASP网站,花了一个星期做出来了,一个人,从界面到代码到测试,累的半死,赚了200块,很高兴,至少知道学这些东西还是有用的。我现在网站上的许多功能的代码都是那个时候写的。用心学习的东西,一辈子都忘不了,它已经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大三,挂课仍在继续,必须上的课思考哲学问题,不必须的课猫在宿舍玩电脑。在计算机这块,零零星星的也做过几个网站,但后来(大约是2003年),感觉对ASP太熟悉了,ASP依赖的是COM(组件),而写这种东西好像应该使用Visual
C++。买了本《Thinking in C++》(在雅虎国际聊天室里一个印度人介绍的),看书、做后面的题目,做了几个月,觉得这本书不适合我,对语言语法不是我关注的焦点,我希望结合这Windows操作系统做点实在一点的东西。。就去图书馆不断的借书、换书。学习C++的路走的很长,其中大约有一年的时间都没有入门。原因也很简单,对C++不了解,许多最基本的名词都搞不清楚,连C++和VC都搞不清楚区别的人肯定要撞墙的。后来看了台湾侯捷写的《深入浅出MFC》,写的很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不仅仅讲VC,MFC、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SDK、消息机制等都立体的呈现在你的面前,而这些真是我内心非常非常想追寻的。这本书反复的看,时间也差不多到了大四下学期,这个时候正好我一个师姐(已工作)遇到一个VC的问题找到了我,我求之不得,要清楚,在大学里,你根本就遇不到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出了向导生成点代码,然后就不知道干什么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己对MFC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MFC有了一个合适的定位,原先觉得这东西很眩,到后来看了MFC的源码,MFC是用C++对SDK的一个封装。就开始学习SDK,《programming
windows》是那个从网上搜索的一本好书。
大三下学期,上课状态很差,期末考试,考了一半,和几个有个性的同学商量了一下(一位现在在南开念数学研究生,另一位创业去了)不考了,辍学!想法很好,实施有难度,被学生办主任叫了过去,说大四也没有什么课程,考试也不会太严格,很好过的。回家好好休息,什么也不想,回来再告诉是否要辍学。
回家好好玩了一个暑假,久违的这样的感觉。 整天在外边游泳、捉鱼、抓龙虾,大学回来,成了班级第二黑的人物。
大四,日子还是老样子,挂科停了脚步(老师手下留情),英语四级还是没有过。没事就和好同学围着操场逛,聊聊天,学校里仅有的几个说话比较多一点的朋友。大四下半学期一开学就来到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北京)里实习,一个月后那里的领导(夏老师)建议我去大恒图像,笔试通过,工作的事情就确定下来了。
【后记:工作两年后对大学四年的思考的记录
大二得了轻微的忧郁症,我真不知道自己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是怎么学习编程的。经历了大学漫长的挫折,我变化的很大。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自己。但时间是永远不会等你的,我想既然我做不到很完美的自我,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习惯最会影响人的每一刻,而人却很难去克服它。有时候我就很纳闷人这个东西:当你对的时候,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对的;而当你错的时候,一切似乎都在跟你作对。可能内在的原因是自己是世界的镜子,自己是什么样的,在这个世界上就能看到(或关心)什么样的事物。
我不知道现在的我是否已经算是真正走出过去的阴霾,如果从中有什么建议或是什么生活的历练,我想只有:无论怎样,作为人,做个健康的人是一个原则。问一下自己:
是否自己有抑郁、焦虑或者其他精神上的问题?
是否是在自己非常累、特别累的时候还在强迫自己做事情?
是否自己在焦虑的期待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以及劳动的快乐中?
是否老是想起过去,想起美好的过去,而不愿接受现在的自己?
…
飞机坠落的时候貌似还在前进,但作为人,我们绝对不能拿自己的健康作筹码。我很后悔,大学里没有停下脚步休学或者找个安静的地方听听慈祥年长的老人的教导。我独自痛苦的从错误堆里爬出来,寻找遥远的想象的灯光。】
2005年4月11日正式进入北京大恒图象,一家生产工业摄像机和图象板卡的小公司,职位是驱动开发工程师
工作的第一年,每天到公司就是写代码,回去不是看代码就是写代码。我不知道出了编程我还会什么?小时候培养起来的好多爱好都成了历史。记得最初的时候,CRITICAL_SECTION都不会使用,大学的四年以及更早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使得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大学的四年,计算机的确是学了,但我也必须承认我从中得到的不是那时候学到的知识(实际上我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压力太大),我就像在打木桩,大学的四年把以后该走的方向差不多用这些木桩确定了。大四研究Windows 2K泄漏的源码,看《Inside Windows 2000》,这些促使我在2005年重构出了NT4系统内核。对源码树的结构,以及微软的那帮牛人了如指掌,尤其是David Culter(Mark E. Russinovich也极其佩服的一个人,此人89年加入微软,NT内核最初版本的主要设计编写者。)。自己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跑去参考微软的源码。看源码,是最好的、最实在的、最难的、也是必须的学习软件设计的方法。比如后来写驱动自动安装,就是跑去看Devmgmt模块的源码。为了发现taskmgr如何得到进程占用内存大小的,也跑出看源码,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而且我也不得不承认微软的代码写的的确很漂亮(尤其是内核,其它模块就没有如此绚丽了)。
这段时期作品:1394摄像机WDM驱动、twain驱动、演示程序、七八个插件、NT泄露源码内核重构。
工作的第二年,主要精力放在编码质量和开发工具的开发上。这段时期作品:1394摄像机DirectX驱动、CCD演示程序、驱动自动安装setup、devmgr、raw2rgb。build、matrix、txt2chm、alert、bak、c2asm、chmgen、extractor、ed、MSDN精简版。
2007年春节在家的时候,上QQ发现Intel可以免费邮寄其开发手册,我一看高兴的不得了,在此之前我是花了80人民币自己打印的第三卷,这样发了几封邮件后,自己收到了Intel的6本手册。绕了一圈,自己又回到了起点,努力学习基础知识中,理论与实践两不误。
这篇文章算告一段落了,希望自己走过的这段酸甜苦辣的路程对你有所参考,也只能是有所参考,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过去,也都有着不同的梦想。祝好!
你只有把过去放在一边,才能前进。
…